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造小农缺乏经验,工作中尊重农民利益不够,过多地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农业集体化的进程比较曲折,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给经济发展造成某些不良影响。
2、其实就是把农业所有权从私人改成了集体所有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导共产主义,於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苏联的集体农庄有三种形式:①农业公社。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②共耕社。
3、年1月,苏联通过《土地社会主义化》法令,旨在推动农业集体经济的发展。1923年1月,列宁在《论合作制》中深入探讨合作社的性质,为改造小农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具体路径。苏联集体农庄初期有三种形式:农业公社、共耕社、农业劳动组合。
4、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如下: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引导手工业者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这不仅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经验。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验和教训是: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
1、时间:1921年。影响: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新生的苏联,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正常的商品流通。
2、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
3、苏联在二战中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牺牲的人口达两千多万,战后恢复的任务当然十分艰巨。
4、-1921年,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转向新经济政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但内在矛盾重重,为新的冲突埋下伏笔。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
5、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苏联成立之前发生的,所以我就不写了。 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 斯大林改革:农业集体化、大规模工业化、“斯大林主义”、大清洗(百科上有)。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6、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
1、实行计划经济:斯大林强制执行五年计划,对整个经济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控制。政府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和集体化。 强制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强制执行农业集体化,取消了私有农业,实行集体农业。这项政策引起了农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了大量的饥荒和农村的混乱。
2、①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斯大林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强调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集中统一。直接过渡路线:斯大林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转而实行直接过渡,即迅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