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苏联确实属于发达国家,而且是第二号强国。当时苏联的军事、经济实力均为世界第二,人口和美国相当。但到七十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实力逐渐赶上了苏联。之后,随着苏联的衰落,日本的经济实力远远将苏联抛在了后面。
2、苏联全盛时代,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它确实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苏联拥有极高的综合发展指数,重工业与军事技术世界领先,能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其力量。农业实现全机械化。苏联GDP在鼎盛时期达到美国的65%,人口数量大致与美国相当。
3、苏联虽然是一个超级大国,但并未被承认为发达国家。 二战后,苏联成为与 美国并肩的超级大国,并在70、80年代有超越美国的趋势。 尽管苏联军事上强大,但它并未成为发达国家,同样,俄罗斯至今也未达到这一地位。 苏联未能成为发达国家的关键原因有三个。 首先,苏联的基础设施薄弱。
1、苏联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农村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也在1929年展开。斯大林视察农村后,提出加速改造个体小农经济,中伏尔加边区积极响应,迅速组建了大量集体农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的比例大幅上升。全国范围内的全盘集体化运动紧随其后,短短两个月内,近半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达到了50%的比例。
2、在1956年至1976年期间,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曲折。 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中国吸取了其中的有益经验,但同时也引入了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包括一些失败和错误的做法。 苏联的成功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因此,仅仅学习苏联并不能代替中国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3、在“一五”计划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在中国逐渐暴露出某些问题,比如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轻工业,重积累、轻消费导致国民经济重要关系比例失当,管理体制因权力过分集中而显得僵死和缺乏活力。
4、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5、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大门的时候,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6、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济上:① 列宁领导,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② 斯大林领导,1928-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1922年底(12月)成立苏联。 法制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1、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1938年-1941年三个时间段分别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多万个,此後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
2、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1938年-1941年三个时间段分别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多万个,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
3、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年开始,计划重点发展国防军事工业,同时建设军民两用产业,为未来的战争预作准备。重点是航空。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在1941年6月因为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没能最后完成。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年开始,由于希特勒德国的战争威胁越来越大,使苏联把愈来愈多的资金抄用于加强国防工业。
4、苏联历史上实施了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计划,它们对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从1928年开始的一五计划(1928-1932年),其核心目标是推动农业集体化。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苏联通过合作社将个体小农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在1929年至1933年期间,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发展,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在1929年至1933年间,苏联实施了一项大规模的政策,旨在将个体农民的小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大集体经济。这项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了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作出了加速农业集体化的决定。随着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了集体农庄中。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运动的必然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深刻的农业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总的评价和定性主要是肯定的和积极的。然而,我对这种看法持保留意见。下面我以教材书上的观点为主线,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苏联为了实现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了大量的农庄。苏联农业集体化(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
苏联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农村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也在1929年展开。斯大林视察农村后,提出加速改造个体小农经济,中伏尔加边区积极响应,迅速组建了大量集体农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的比例大幅上升。全国范围内的全盘集体化运动紧随其后,短短两个月内,近半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达到了50%的比例。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运动的必然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深刻的农业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评价主要肯定了农业集体化在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然而,我对这种看法持保留意见。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苏联工业化成就之一是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重工业,从而显著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在欧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同时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另一项重要成就。
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这极大地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通过这一进程,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迅速攀升,跃居欧洲首位,并跻身世界第二。此外,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打造了齐全的工业体系:苏联成功建立了一个涵盖各个领域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让苏联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像一个“全能选手”一样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1、暗杀常常发生,最终在1911年9月15日,斯托雷平陪沙皇在基辅的大剧院观看歌剧时,遭到激进分子博格罗夫枪击,几天后身亡,成为沙皇制度的殉葬者。斯托雷平个人最终以悲剧收场,他的改革也不了了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托雷平经济改革的成效付诸东流。
2、因为虽然斯托雷平改革破坏了传统的村社土地公有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农奴制的残余机器仍然存在,农村的矛盾激化,因此没有能够防止俄国革命的爆发,没能挽救俄罗斯帝国。
3、方式不同: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一般采取的方式是较为婉转柔和的,如我国的改革开放。革命的方式则是较为极端和暴力的,一般都是以战争、武力的形式发生,如十月革命。目的不同:改革的目的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