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农产品加工业主要问题(农产品加工业主要问题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4-09-06 浏览: 10 人次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成就和科技贡献率如何?

据统计,2020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营业收入已经突破22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万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活力。而且,科技的赋能使得这一行业的发展效率显著提升,科技贡献率达到了惊人的63%。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科技创新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每一笔增长都见证着农产品加工行业的辉煌。

粮食生产方式粗放,技术水平低,很多地方还处于人力农耕阶段,机械化普及率低。粮食生产规模化较低,特别是南方地区分散劳作的较多。

据中国农科院估算,我国农业总产量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由1972—1980年的27%提升到1981—1985年的30%~40%。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学者估计,劳动力流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2%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为13%,在今后的30年里,如果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的种种障碍能逐渐被清除,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可为每年经济增长率贡献2到3个百分点。 大批廉价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发展。

要想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关键是要抓好两点:第一,确保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优良,这是扩大销售、保持较高价格的关键。要从种子、肥料、浇水、管理等各个环节保证最终的农产品质量。也就是说确保“好货”。其次,是大力疏通销售的信息渠道。

为什么要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可实现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又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央政策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

2、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劳动技术密集,在服务“三农”、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增加出口、保障营养健康与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从内在因素来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在农业部编制的《全国农业加工业和农村三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16-2020)》中,有一篇文章表示要大力支持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发展。在此之前,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主要集中在土豆、水果和蔬菜上,在补贴范围内相对有限。

5、因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

6、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文件,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了规范,并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机制。消费升级: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提升,对食品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从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向对品质、口感、营养的需求。

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措施

1、④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既要注意防止周边环境对产品的污染,又要防止加工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⑤加强宏观指导的原则。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和质量标准等,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新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秩序。

2、加快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打造生态环保型加工区,优化基础设施,提供政策支持,以适应区域和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原料基地建设,统一规划,专业化生产,保证原料稳定供应,鼓励企业与农业合作组织合作,提升原料品质。

3、绿色食品加工业关键技术有五条,如下:(1)加工原料应来自绿色食品生产系统,这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在有机农业的有关规定中,要求在最终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95%。而且所有的普通成分在出售时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清楚地加以说明。

4、主食工业化不应忽视对传统食品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对传统食品的调查、整理和开发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不仅需要运用先进的科技知识提升其品质,更应强调对传统食品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承。传统食品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和民族的记忆,因此,发掘和发扬其文化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5、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包括:- 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科技创新:加强食品科学研究,提高加工技术和保存技术,推广新型食品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性。- 协调发展:加强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6、奖励。降低食品企业融资成本。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幅20%以上、税收基数200万元以上且增幅20%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当年内新增流动资金银行贷款给予50%贴息补助,单企业最高100万元。培育“专精特新”企业。